2018/5/22 10:54:00
鄭州翻譯公司提醒您 翻譯應注意“名從主人”
來自鄭州翻譯公司的分享:韓國著名棋手李世乭,因與谷歌計算機圍棋程序“阿爾法圍棋”(AlphaGo)對弈而備受世人矚目,但在國內(nèi)各大媒體上他的名字有兩種寫法:“李世乭”和“李世石”,且以后者居多, 那么“乭”可以視為“石”的異體字嗎?
從姓名用字來看,“乭”無疑是正確的。李世乭的韓文名拉丁轉寫為Lee Sedol,正式漢字名是“李世乭”。“乭”對應“dol”,而漢字“石”韓語音讀則為“seok”。字音迥異,顯然不是音義相同的異體字。根據(jù)名從主人的原則,應當寫作“李世乭”,而非“李世石”。
然而,“乭”是生僻字,我國字書以前未見收錄,《中華字?!芬卜Q其音義待考。其實,這是個韓國固有漢字。在韓語中,表示“石頭”這個概念的詞有兩個:一個是源于中國的漢字詞,讀作“seok”,即“石”字;另一個是讀作“dol”的韓語固有詞,本無漢字,早在北宋譯官孫穆所著《雞林類事》中對此已有所記載——“石曰突”,時至今日“突”字對應的韓語發(fā)音仍是“dol”。在韓語中漢字詞使用“seok”,而日常單用則說“dol”。為了使這類名稱有完整的漢字表記,人們?yōu)榘l(fā)音是“dol”的這個詞專門創(chuàng)制了漢字——“乭”。
“乭”的創(chuàng)制遵循漢字六書中形聲的原理:“石”為形旁,表示石頭之意;“乙”為聲旁,韓語漢字音為“eul”,同時也與“dol”的韓文韻尾字母的形狀相似。“乭”字既承載了詞意,又體現(xiàn)了讀音,很好地記錄了“dol”這個詞,沿用至今。不少地名和人名都有“乭”字,地名如江原道淮陽郡“曲乭”、咸鏡南道洪原郡“大乭”“小乭”等;人名有官修《都廳儀軌》小爐匠“韓壽乭”、魚有鳳《再游金剛內(nèi)外山記》官奴“次乭”、樸泳孝《使和記略》生徒“李殷乭”、舊韓末期著名抗日領袖“申乭石”等。人名中“乭石”并用,也說明它們絕非僅字形不同的異體字,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漢字。
“李世乭”在我國被寫作“李世石”,原因大概有以下三方面:首先,我國不使用“乭”字,而“dol”的意思是石頭,意譯為“石”;其次,從韓漢對音角度來看,以“dol”為朝鮮漢字音的漢字有“突”、“咄”、“涋”、“腯”等,在現(xiàn)代漢語中把“乭”定音為“tū”是比較合理的,但“tū”這個音節(jié)及其漢字“突、凸、禿”等在漢語里多缺少好的寓意,不適用于漢字人名;最后,國人在面對生僻字時,常按照形聲字的讀音特點,而“乭”字義又恰好是石頭,導致人們易把“乭”誤認為是“石”字異體。這種情況甚至反過來影響到“乭”的字音。由于“乭”在GBK、Unicode等各種漢字編碼中都存在,為了便于輸入,人們索性將本無漢語字音的“乭”也定音為“shí”。于是,“乭”這個韓國固有漢字,有了漢語發(fā)音“shí”。
漢字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漢字文化圈中類似的韓日固有漢字問題,應從尊重歷史文化、推廣傳播漢字的角度出發(fā),謹慎處理,盡量保留其字形,不隨意改字。在定音上要多加斟酌,具體問題具體處理,可由國家語委等部門及時做好相關規(guī)范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涉及韓日翻譯時必須考慮漢字問題,否則就容易鬧出笑話。比如,近期2018泰晤士亞洲大學排名出爐,作為韓國著名三大高校之一的高麗大學竟在國內(nèi)新聞稿榜單排名中蹤影全無,仔細一看,原來是譯者根據(jù)英文名“Korea University”意譯成了并不存在的“韓國大學”,而忽略了其傳統(tǒng)漢字名“高麗大學校”。這樣的錯誤只要稍加留意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譯者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