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2018 10:02:00 AM
新鄉(xiāng)翻譯公司當前翻譯研究之思考
翻譯是藝術嗎?是藝術!僅就譯者必須運用語言重新塑造原文中已塑造出的形象而言,翻譯就應當是藝術。這是無可非議的。但,翻譯又不能僅僅是藝術,因為 “ 在藝術世界中,無論是哪一種形態(tài)的藝術形象都是以社會生活為自己的生命源泉,都以生動的感性形式去反映生活的本質 ”' 。譯者的 “ 生命 ” 源泉仍在于原著之中。即便是文學翻譯,譯昔對原著的理解也不能只憑直感,任意發(fā)揮。這其中還要借助語言、邏輯去正確理解之。況且,翻譯除了文學翻譯外,還包括科技翻譯,政論翻譯等等。當然,這類翻譯中也有創(chuàng)造,但我們還不至于可以荒唐到或是說這類翻譯不是翻譯,或是說大量這類的翻譯都是藝術的地步吧!因此,無論是文學翻譯,或是科技翻譯,或其他種類的翻譯總還是要講點科學。關于這個問題, 董秋斯 先生在《論翻譯理論的建設》一文中已有闡述。至于 “ 翻譯學 ” 的提法國內早在本世紀十年代,或是更早些時候已有過,并非像有人所說的是 “ 進口貨 ”' .
提到建立翻譯學,就必定要設計語言學的問題。應該承認,語言學的發(fā)展給翻譯學的發(fā)展開拓出新的思路。一方面,譯者從語言學的角度,通過兩種語言的話語對比,對語言中的現(xiàn)象及其實質有了更廣泛、更深刻的了解,從而能在翻譯中更自覺地掌握某些語言對比規(guī)律;另一方面,許多譯論研究人員從語言學角度來研究翻譯,運用語言學中的術語、概念來闡述翻譯實踐中出現(xiàn)的語言現(xiàn)象,總結出某些系統(tǒng)的經(jīng)驗,取得了一定成就。這一切都應歸功于語言學在翻譯研究中的應用?,F(xiàn)在堅持翻譯是藝術的學者基本上也還沒脫離翻譯研究應用語言學理論所歸納出的翻譯實踐中某些系統(tǒng)經(jīng)驗,就正說明這一點。但是,正如眾所公認的,翻譯是藝術。藝術創(chuàng)作本無定規(guī)。同一個原著的句子在正確理解的前提下,你可以這么譯,他又可以那么譯。甚至同一譯者在不同時期也都有不同譯法,均無可指責,全憑譯者在上下語境中去 “ 創(chuàng)造 ” 。這是一;其二,正如語言學派代表人物一再申明的那樣,他們 “ 首先感興趣的正是研究翻譯過程的語言學方面 ” , “ 純粹是就語言學的意義而言 ”' 。很明顯,他們研究的是語言,并不注重研究原著作者及譯者的主體意識。他們只能對現(xiàn)成的譯例在語言上作靜態(tài)對比,只能考慮其表面現(xiàn)象。因此,就翻譯研究而言,他們的研究必有偏失,或顯得異常膚淺;其三,現(xiàn)代的語言學理論基本上是以西方語言為研究對象,對漢語的語言幾乎未加觸及。正如陳望道所指出的: “ 一般語言學的理論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能,或者說很少能充分地、正確地概括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歷史極其悠久、既豐富又發(fā)達的漢語事實和規(guī)律 ”8 。漢語語言的起源、語言的總體結構以及語言的運用等諸方面與西方語言截然不同。僅以西方語言模式為基礎建立起的語言學套在漢外對譯中幾乎是行不通的。何況,翻譯所涉及到的不僅僅是語言問題。為此,語言學對于翻譯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妄圖在這樣的語言學基礎上去創(chuàng)立翻譯學, “ 不僅限于找出翻譯過程中客觀存在的規(guī)律,而且要為翻譯工作者提供某些規(guī)范或`規(guī)定 '”' ,那只能是一場迷夢!
在探索我國的翻譯學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看待我國自成體系傳統(tǒng)的翻譯理論。 羅新漳 先生在這方面已為我們做出了表率。但這方面研究的成果畢竟還不多。要是說我們對國外的翻譯理論了解、研究得不夠,那可以說我們對本國的傳統(tǒng)翻譯理論的研究也顯得不足,因應該把我們當前研究中感到不足之處都歸咎于我國的傳統(tǒng)翻譯理論。摒棄前人的翻譯理論,將之批駁得體無完膚并不有助于我們的翻譯理論研究工作順利向前發(fā)展。當然,不能說我們傳統(tǒng)的翻譯理論是十全十美了,我們可以死抱著 ‘ `信達雅 '' 不放,或是說唯有 ‘ `信達雅 ” 好。從現(xiàn)代的眼光看,我國傳統(tǒng)的理論體系有許多不足之處,但它畢竟反映了我國翻譯研究的歷史過程,我們仔細研究國外翻譯理論就不難發(fā)現(xiàn),盡管各國都是在其社會、語言、文化的基礎上建立起自有的翻譯理論,但其發(fā)展過程與我國的翻譯理論發(fā)展過程大致相同。因此,我們不必過多地指責古人的譯論。我們不能拿今天標準去衡量過去的一切。歷史地、客觀地看待我們的傳統(tǒng)翻譯理論,就會使我們的研究不至于出現(xiàn) “ 全盤西化 ” 或 “ 中國文化本位 ” 的傾向。從另一方面說,我們不能把傳統(tǒng)的翻譯理論僅僅看成是一種 “ 包袱 ” ,是一種,`障礙 ” ,同時還應該把它看作為我們研究的基礎。一千多年來所形成的我國譯論能流傳至今,就在于它符合我們的文化背景、思維方式以及我國的翻譯實踐。它是順應我國傳統(tǒng)翻譯理論發(fā)展的規(guī)律,只要認真研究我國的各家譯論,就也不難發(fā)現(xiàn),構成我國傳統(tǒng)翻譯理論體系中的各家論述都是以我國的文化為背景,以前人的理論為依托,結合我國的翻譯實踐,吸收國外的翻譯理論而創(chuàng)立的。嚴復的 ‘ `信達雅 ” 便是一個最典型的例證。今天,我們在進行翻譯研究中就應該從我國傳統(tǒng)的翻譯理論中吸取其中合理的因素,以此作為我們研究工作的基礎。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吸收當代國外翻譯理論以及國內外其他有關學科的最新成果。這種吸收不只是牽強附會地把古人的翻譯見解或主張與西方人的某些說法放在一起,一比高低優(yōu)劣。吸收仍要以我們原有理論體系為基礎,考慮到我們與西方人在文化背景、思維方式以及語言結構等多方面的差異,實事求是地吸吮有益于我們的養(yǎng)分,取各家學說之長,補我們研究之短,以此建立我國現(xiàn)代的翻譯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