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6/12 9:32:00
焦作翻譯公司發(fā)現(xiàn)文學作品翻譯“走出去”是必然
焦作翻譯公司發(fā)現(xiàn)文學作品翻譯“走出去”是必然
“如果用‘走進歷史’來形容陜西文學的發(fā)展,那它則是過早定型的‘中國史’、過多追捧的‘地方史’以及過晚相逢的‘世界史’?!比涨?,在西安舉辦的第八屆亞太翻譯論壇的“對話:陜西文學的特色與國際傳播”這一特設論壇上,南開大學翻譯研究中心教授王宏印表示。與會的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賈平凹認可陜西文學的這一局限,認為陜西文學的國際交往急需加強。實際上,包括陜西文學在內(nèi)的中國文學雖然在翻譯方面還面臨不少困境,但隨著國家軟硬實力的增強,大踏步“走出去”已是一種必然。
將最具水準的作品及時翻譯出去
如何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最基本、最直接的方式是品讀這個國家的詩歌、小說等文學作品。長久以來,在中國圖書對外翻譯的道路上,文學作品發(fā)揮著開路先鋒和主力軍的作用。記者在翻閱由中國翻譯研究院發(fā)布的《中國文化翻譯出版與國際傳播研究報告2015》(以下簡稱《報告2015》)時發(fā)現(xiàn),中國文學類圖書在中國哲學、政治、歷史、經(jīng)濟、藝術、語言等十一大類中穩(wěn)居第一,翻譯出版數(shù)量最多。按照中國圖書分類法,該報告統(tǒng)計了世界圖書館收藏數(shù)量最大的前50種英譯圖書,中國文學類圖書的英譯出版最多,比例達到24%,遠超第二位中國政治、法律類圖書的14%。
“文學是自己長腿、長翅膀的。優(yōu)秀的作品別人自然會關注到?!辟Z平凹強調(diào),受制于地理位置、政治、作家性格特點等因素,陜西文學在國際傳播方面存在許多不暢,聯(lián)系面窄、交流的機會少,導致陜西文學對外翻譯有一種守株待兔式的被動。而陜西文學現(xiàn)代氣息稍弱、寫法上不標新立異等原因,也讓其在國際接受層面處于被動。目前,他個人被翻譯的作品也僅占所有作品的3/10左右。
中國翻譯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許鈞表示,譯作不僅要讓外國人懂,更要呈現(xiàn)出味道來,難度相對較大。然而,把中國文學作品翻譯并使其“走出去”已是一種必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外國人讀中國文學特別是當代文學的時候,并且從對中國政策、國情的解讀,走向?qū)习傩丈鏍顟B(tài)的把握、對中國文學藝術形態(tài)的全面了解。
“如果對中國當代文學有全盤、整體的觀察和考量,也就能準確知道哪些作品是值得翻譯的?!辟Z平凹建議,要把最能代表中國文學水準的文學作品及時、準確地翻譯出去。
用文化消解方言等障礙
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曾表示,中國本土文學作品的翻譯困難主要在于“鄉(xiāng)土味”的準確性,而目前國內(nèi)有關本土文學作品“鄉(xiāng)土味”的翻譯研究只有寥寥數(shù)篇,如《談〈紅高粱〉鄉(xiāng)土文化及其英譯本的翻譯策略》、《論鄉(xiāng)土小說翻譯的難點——以葛浩文英譯的〈生死疲勞〉為例》等。本土文學作品的翻譯還應傳遞出民俗和方言特色,這對不少譯者又構成了挑戰(zhàn)。
“陜西文學之所以很有特色,與陜西的鄉(xiāng)土文學寫得比較扎實、厚重有關。這得益于這塊土地的歷史悠久,文化傳統(tǒng)的積淀深厚,民情、民俗豐富,而且所使用的語言多為方言。”賈平凹表示,好多人說陜西方言比較難懂,難以翻譯,實際上,只要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加強了解,懂得一定的文言文,那么文學作品中的民俗描寫、方言詞匯也就不難理解了。他舉例說,“把孩子抱起來”用陜西話來說是“把孩子攜上”。聽起來可能會莫名其妙,但是看到“攜”字就明白其意了。許多方言詞匯有著古漢語、書面語的遺風。
這樣的障礙消解同樣適用于“中譯外”的另一端。陜西省翻譯協(xié)會主席、陜西文化與翻譯研究所所長胡宗鋒以自己與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英籍專家羅賓·吉爾班克攜手翻譯賈平凹的《黑氏》為例說,在翻譯這個題目時,直譯“黑”字有種族歧視的嫌疑。于是,他們意譯為《鄉(xiāng)下的老婆》,而這恰和英國17世紀的一部作品同名,熟悉英語文化和歷史的讀者便立刻理解其意。而這篇《黑氏》也成為美國經(jīng)典文學期刊《新文學》首次發(fā)表的陜西作家作品。
翻譯作品不應停留于愛好
陜西擁有眾多高校,翻譯隊伍也有一定實力,但為什么陜西文學“走出去”卻遭遇人才困境?胡宗鋒表示,陜西譯協(xié)無編制、經(jīng)費,這是一份高強度的工作,但譯者無法靠做文學翻譯來生活。譯者大部分是高校教師,但許多院校并不把譯作視為學術成果,他們只是因興趣而翻譯。
旅法華僑詩人陳旭英認為,長期以來,陜西的文學與外語似乎是兩條平行線,缺乏交集。他建議在加強本土人才培養(yǎng)的同時,積極調(diào)動海外留學生、華僑的力量,通過既懂中國文化、文學又精通外語的雙料人才的努力,助推中國文學“走出去”。
《報告2015》認為,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的歷史證明,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漢學家、中國研究專家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許多貢獻,但漢學家們之間缺乏聯(lián)系,翻譯也多局限于自己的學術興趣范圍內(nèi),因此要盡早建立中國文化翻譯人才的專業(yè)服務機構,取天下英才為我所用。此外,應建立面向全世界的對外翻譯出版基金,在更大的范圍內(nèi)開展選題資源的組織、出版與傳播,引導世界關于中國文化主題圖書的翻譯選擇,朝著有利于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全球傳播、增強中國文化世界影響力的方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