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6/19 15:19:00
聽許昌翻譯公司講中國夢到底是“China Dream”還是“Chinese Dream”
聽許昌翻譯公司講中國夢到底是“China Dream”還是“Chinese Dream”
從詞源學的角度考慮,把“中國夢”譯成China dream而不是Chinese dream是有其自身道理的。
難逃厄運、被打入另冊的還有Chinese whisper(中國式耳語,在傳播過程中逐漸走樣的消息),Chinese home run(中國本壘打,不合規(guī)范的小場地容易打出的低級全壘打)等。這里選取其中的Chinese gooseberry,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以及另一個和中國相關的not a Chinaman’s chance三個短語為例,帶我們走近中西方相遇時一段段塵封的往事。
1. not a Chinaman’s chance
相傳19 世紀中葉, 美國加利福尼亞發(fā)現(xiàn)黃金, 白人淘金所剩下來的渣滓無人過問了, 才輪到當?shù)厝A工去拼命淘濾。他們發(fā)財?shù)臋C會微乎其微,差不多等于沒有。英語中把“渺茫的機會”(slight chance)叫做“本人人的機會”。
有趣的是,not a Chinaman’s chance的來源還有另外一種說法。19世紀20年代英國報紙有關拳擊比賽的報道中,把挨不起揍的人稱為“瓷人兒”(chinaman)。后來以訛傳訛,c變成大寫,就成了中國人(Chinaman)。(喬志高,《吐露集》,臺灣時報出版公司,1981年,第370~371頁)從這個層面上,a Chinaman’s chance同樣表示“勝算極小”。
錢歌川的《英文疑難詳解》和喬志高的《言猶在耳》都提到抗戰(zhàn)期間林語堂接受美國記者提問時的一句經(jīng)典:
Japan hasn’t got a Chinaman’s chance of winning this war.
這句話可以依據(jù)成語not a Chinaman’s chance翻譯成“日本無獲勝希望”,同時又可按字面理解為“日本勝利的機會遠不及中國”。利用Chinaman,一語雙關。幽默大師,果然不同凡響。
2. Chinese gooseberry
眾所周知,Chinese gooseberry和kiwi fruit都表示“獼猴桃”,可兩者之間的關系及由來一直語焉不詳,各種大型詞典也沒有在詞源說明中指出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20th Century Words(《二十世紀新詞語詞典》)對Chinese gooseberry與kiwi fruit的釋義倒是揭開了兩者之間的淵源:
Chinese gooseberry n. (1922) the fruit of the vine Actinia chinesis, later better known as the kiwi fruit (1966). China was its original home. 中國獼猴桃,一種有蔓植物的果實,后多被稱為“奇異果”,產(chǎn)自中國。(筆者譯)
既然已經(jīng)承認了中國是Chinese gooseberry(中國獼猴桃)的原產(chǎn)地,為什么到了60年代,它的英文名稱就去掉了表明該水果產(chǎn)地的限定詞Chinese,搖身一變,成了kiwi fruit呢?讓我們再來看看該詞典對kiwi fruit的釋義:
kiwi fruit n. (1966) the oval edible fruit of climbing plant, ... Its original name was Chinese gooseberry, but when New Zealand growers tried to export it to the US in the 1960s this was found not to be acceptable for political reasons, so a new name, appropriate to one of New Zealand’s most high-profile products, was chosen. 奇異果(音譯),攀緣類植物的可食用橢圓形果實……該水果原名“中國獼猴桃”,20世紀60年代,在新西蘭種植者準備向美國出口時,由于政治原因,這一名稱不為人們所接受。因此,人們選用了一種新名字,聽起來就像是新西蘭極具特色的一種產(chǎn)品。(筆者譯)
原來,正是由于意識形態(tài)的對立,使中國的“獼猴桃”經(jīng)由新西蘭進入英語時有了兩個名字。
3. 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
這個名詞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非常流行。美國人在唐人街中餐館用餐后,對味精比較敏感,出現(xiàn)頭暈、頭痛、口干、冒汗、惡心、呼吸困難等不良反應,這類癥狀稱為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美國實驗生物學學會聯(lián)合會(FASEB,F(xiàn)ederation of American Societies for Experimental Biology)指出,“中國餐館綜合征”帶貶義且不夠準確(pejorative and inaccurate),建議更改為“MSG (Monosodium Glutamate) Symptom Complex”(味精綜合征)。
飲食習慣的差異讓“中國餐館”背負上了這個惡名,令人唏噓不已。
從記錄華工悲慘命運的not a Chinaman’s chance,到冷戰(zhàn)背景下“獼猴桃”由Chinese gooseberry到kiwi fruit的更名,再到飲食文化差異產(chǎn)生的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每一個短語都見證了一段中西文化交流史。“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陳寅恪語),信哉斯言!
今天,隨著國力的強大,漢語對英語的影響也在不斷傳遞正能量。2003年10月,“神州五號”飛船成功發(fā)射, 楊利偉成為進入太空的第一個中國人,根據(jù)“太空人”音譯的taikonaut為西方主流媒體頻頻報道,向世界傳遞了中國的聲音。我們有理由相信,China dream也必將奏響自己的最強音,讓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飛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