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2018 3:17:00 PM
漯河翻譯公司:傅雷翻譯經(jīng)驗之談
漯河翻譯公司:傅雷翻譯經(jīng)驗之談
對自己著作的方方面面都事必躬親,是傅雷工作的常態(tài)。他總是力求使每部譯著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盡善盡美。每次自己的作品重版,他都要做大幅度的修改,甚至于完全推倒重譯。
有感于傅雷先生對待翻譯、編輯工作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轉(zhuǎn)載傅雷1957年應《文藝報》編輯邀請撰寫的《翻譯經(jīng)驗點滴》一文如下?!斗g經(jīng)驗點滴》是目前所見唯一一篇傅雷系統(tǒng)談論翻譯的文章,另有若干與家人、友人往來通信論及翻譯相關問題及軼事,收入“譯家之言”系列的《翻譯似臨畫》一書。
譯者不深刻的理解、體會與感受原作,決不可能叫讀者理解、體會與感受。而朋友:有的人始終與我格格不入,那就不必勉強;有的人與我一見如故,甚至相見恨晚。但即使對一見如故的朋友,也非一朝一夕所能真切了解。想譯一部喜歡的作品要讀到四遍五遍,才能把情節(jié)、故事記得爛熟,分析徹底,人物歷歷如在目前,隱藏在字里行間的微言大義也能慢慢咂摸出來。
但做了這些功夫是不是翻譯的條件就具備了呢?不。因為翻譯作品不僅僅在于了解與體會,還需要進一步把我所了解的,體會的,又忠實又動人地表達出來。
琢磨文字的那部分工作尤其使我長年感到苦悶。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西方人的距離多么遠。他們喜歡抽象,長于分析;我們喜歡具體,長于綜合。要不在精神上徹底融化,光是硬生生的照字面搬過來,不但原文完全喪失了美感,連意義都晦澀難解,叫讀者莫名其妙。這不過是求其達意,還沒有談到風格呢。原文的風格不論怎么樣,總是統(tǒng)一的,完整的;譯文當然不能支離破碎。
可是我們的語言還在成長的階段,沒有定形,沒有準則;另一方面,規(guī)范化是文藝的大敵。我們有時需要用文言,但文言在譯文中是否水乳交融便是問題;我重譯《克利斯朵夫》的動機,除了改正錯誤,主要是因為初譯本運用文言的方式,使譯文的風格駁雜不純。
文學的對象既然以人為主,人生經(jīng)驗不豐富,就不能充分體會一部作品的妙處。而人情世故是沒有具體知識可學的。所以我們除了專業(yè)修養(yǎng),廣泛涉獵以外,還得訓練我們觀察、感受、想象的能力;平時要深入生活,了解人,關心人,關心一切,才能亦步亦趨地跟在偉大的作家后面,把他的心曲訴說給讀者聽。
因為文學家是解剖社會的醫(yī)生,挖掘靈魂的探險家,悲天憫人的宗教家,熱情如沸的革命家;所以要做他的代言人,也得像宗教家一般的虔誠,像科學家一般的精密,像革命志士一般的刻苦頑強。
以上說的翻譯條件,是不是我都做到了?不,差得遠呢!可是我不能因為能力薄弱而降低對自己的要求。藝術的高峰是客觀的存在,決不會原諒我的渺小而來遷就我的。取法乎上,得乎其中,一切學問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