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31 16:48:00
翻譯風波_翻譯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簡單
每年的9月30日即國際翻譯日(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 Day), 根據(jù)英文其實也可翻譯成國際翻譯節(jié)。事實上這一天也確實是全世界翻譯工作者共同的節(jié)日。每年的這一天,或在此之前的幾天,世界各國的翻譯工作者都會集會慶祝自己的節(jié)日。
翻譯,不僅僅是兩種語言文字的轉換,更承擔著促進各民族之間切實有效的跨文化交際的重要使命,遠不如大家想象中的那么簡單。如果其中出了細微的差錯,還會引起不少風波。今天的推送節(jié)選了中國譯介學權威:謝天振教授的文章《翻譯的風波》,讓我們一同領略翻譯風波的旨趣。
翻譯風波
最近兩年美國的荷里活制片人似乎對翻譯特別青睞,繼2003年推出情感片《迷失在東京》后,2005 年又于4 月22 日在全球同步推出驚悚大片《翻譯風波》英文片名是Interpreter,直譯當為“譯員”或“口譯員”,而更確切的翻譯則應該譯為“同傳譯員”,這樣就更切合片中的意義了,因為該影片中女主人公西爾維婭正是紐約聯(lián)合國會議總部的一名擔任同聲傳譯工作的譯員。
順便說一下,聯(lián)合國會議需要的口譯通常都是同聲傳譯,簡稱“同傳”(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聯(lián)合國的會議廳通常都設有六個供同傳譯員工作的包廂,行話稱作“箱子”(booth),分別翻譯聯(lián)合國采用的英、俄、德、法、中、阿六種工作語言。
每個“箱子”里通常有三個譯員座位。譯員們從“箱子”里可以看見會場里的情況,但會場里的代表就不一定都能看見“箱子”里的人。與同聲傳譯相對應的則是“交替?zhèn)髯g(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簡稱“交傳”,常見于政府首腦、官員間的會談,他們說一段,譯員們譯一段,交替進行。而同傳則通常在說話者開始講話后幾秒鐘、至多十來秒以后便開始翻譯,這就要求譯員有很強的語言感悟能力,他們要在說話者還沒有說完一句話時就已經(jīng)猜出說話者這句話所要表達的完整意思并立即把這句話翻譯出來。
當然,在聯(lián)合國大會或某些高規(guī)格的會議上,發(fā)言人通常事先都有發(fā)言提綱甚至講話全文提供給同傳譯員,這為同傳譯員們的工作帶來很大的便利。但有時發(fā)言者會脫離發(fā)言稿即興發(fā)揮,這種情況經(jīng)常發(fā)生,所以同傳譯員并不能照本宣讀發(fā)言稿,否則他們的工作就太輕松了。
據(jù)說上海有一位相當不錯的譯員為某位中央首長的講話做同傳時,首長已經(jīng)脫離稿件在講話,且舉出了一連串反映國內經(jīng)濟領域最新發(fā)展的重要數(shù)字,而她仍然在照本宣科,并沒有把原先發(fā)言稿中的陳舊數(shù)字及時替換成最新的數(shù)字,從而釀成大錯,還因此丟掉了同傳譯員這份工作。這也可算是發(fā)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場不大不小的“翻譯風波”吧。
影片《翻譯風波》講述的自然是一場大得多的“風波”,它與一項暗殺即將在聯(lián)合國大會發(fā)表演說的某位非洲國家元首的陰謀有關:同傳譯員西爾維婭無意中在“箱子”里聽見有人在用只有很少人懂的非洲土語討論一項暗殺陰謀,但她在向聯(lián)邦調查局報告了此事后自己也很快成為兇手追殺的對象。
而與此同時,聯(lián)邦調查局對她也并不信任,懷疑她說謊。影片就在這樣的重重疑慮中展開,整個故事疑云密布,懸念迭現(xiàn),扣人心弦。除了緊張曲折、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以及奧斯卡兩大影星─影后妮歌潔曼(Nicole Kidman)和影帝辛潘(Sean Penn)─連袂出演極具號召力外,影片另一個吸引觀眾的賣點是:這是聯(lián)合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允許導演進入聯(lián)合國內部實景拍攝電影。
據(jù)說導演薛尼.波勒(Sydney Pollack)提出進入聯(lián)合國內部拍片的申請后,聯(lián)合國秘書長安南(Kofi Annan)曾召集常駐聯(lián)合國代表開會討論此事。與會者一致同意準許波拉克進入聯(lián)合國內部拍片,僅提出一個要求:希望在拍攝電影時能把自己拍進去,而不要用替身。
這部名為《翻譯風波》的電影倒讓我想起中外翻譯史上、也包括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不少確確實實與“翻譯”有關的一些“翻譯風波”。震撼力最大的一場“翻譯風波”也許可推美國薩姆瓦( Larry Samovar)、波特(Richard Porter)等學者合作撰寫的《跨文化傳通》(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中〈外國語言與翻譯〉一節(jié)提到的一段譯事了。據(jù)該書作者說,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臨近結束時,在意大利和德國相繼投降之后,同盟國向日本發(fā)出了最后通牒,要日本投降,當時日本首相宣布他的政府愿意“mokusatsu”這份最后通牒。
電影《翻譯風波》中的譯者倫理解讀
下面樂文翻譯公司小編將根據(jù)影片《翻譯風波》情節(jié)來闡述有關譯者的道德倫理。
一、《翻譯風波》中關于譯者職責的道德倫理
譯者只有通過自己的翻譯行為滿足了人類社會的道德底線,才能取得人類社會對其翻譯行為的認可,也就是說,譯者在翻譯行為中不能給相關各方和人類社會造成任何傷害。但是僅有人類社會的道德底線是不夠的,譯者還應擔起社會現(xiàn)實的責任,因為人生存于現(xiàn)實的社會中,社會現(xiàn)實的責任是對譯者存在社會形態(tài)的真實反映。
換言之,譯者的道德底線責任是譯者在翻譯活動中必須承擔的責任和義務,而社會現(xiàn)實的責任是動態(tài)變化的,具有不確定性,是譯者有可能完成的責任和義務。對譯者而言,在翻譯過程中,根據(jù)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和思想的意識形態(tài),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來勇于承擔現(xiàn)實的社會責任是一項高標準的要求,同時可能會收到人類社會各個方面的質疑和責難。
二、解讀電影《翻譯風波》中譯者的倫理
影片《翻譯風波》的女主人公希爾維亞·布魯姆是一名來自非洲在聯(lián)合國工作的同聲傳譯員,其良好的語言天賦使她掌握了一種很少人懂的非洲土著語。一次無意間她聽到了一樁政治陰謀,即在聯(lián)合國大會上要謀殺一名來自非洲的國家元首。希爾維亞·布魯姆作為一名譯員,在說與不說的抉擇中,思想斗爭了很久,最后當她向美國聯(lián)邦調查局說明時,自己也陷入了被追殺中;
托賓是聯(lián)邦調查局的探員,他相信自己憑著敏銳的直覺可以揭穿對方的謊言,對希爾維亞也滿是懷疑。當這場政治暗殺行動已逼近時,希爾維亞·布魯姆的安全也遭到威脅,他們在互相猜疑,同時又必須合作查出真相,來及時阻止一場可怕的國際政治危機發(fā)生。
譯者與其雇傭者之間是一種隱形的契約關系,譯者必須忠誠于雇傭者,而雇傭者同時也保護譯者的合法權益。但是當譯者行使超出自己的行為能力范疇時,雇傭者是不是還會給予保護?作為一個聯(lián)合國的譯員,希爾維亞違反了作為一個譯員的職業(yè)操守,即,無論在什么情況下,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都是一個局外人,理應保持中立的立場。
如上所述,個人的價值觀、是非、善惡等倫理道德觀對譯者的影響都在翻譯行為中得到體現(xiàn)。這就是《翻譯風波》這部影片反應的譯者倫理問題。對于希爾維亞來說,人類社會的正確價值觀戰(zhàn)勝了譯員的職業(yè)操守,使她說出了她所聽到的一切。從表面上看,希爾維亞違背了“圣哲羅姆誓約”,而實際上“圣哲羅姆誓約”最終的精髓是保護捍衛(wèi)人類社會的真理,維護人類的“善”。
正如切特曼斯認為,“一個人如果選擇了譯者這個職業(yè)的同時,也就意味著要敢于主動承擔與之相關的各種社會責任,即,譯者的職業(yè)身份和道德倫理觀使譯者在其內在心里主動產生了向‘善’的動機”。從這一點上看,希爾維亞的所作所為沒有錯誤,她只是行使了一個譯者對人類社會忠誠的職責,履行了“圣哲羅姆誓約”。
以上就是樂文翻譯公司小編總結的針對影片《翻譯風波》的資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選自:樂文翻譯公司
-------------------------------------------------------------------------------------------
99%的人還閱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