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0/2018 3:25:00 PM
前理解作為翻譯活動中的心理要素
前理解,是指譯者在閱讀原作之前,他的民族文化心理、文學修養(yǎng)、生活經(jīng)驗、藝術(shù)趣味和思想傾向等因素構(gòu)成的心理定勢;
是譯者作為讀者(對話結(jié)構(gòu)中的潛在的讀者)在進入翻譯過程時已先在的心理狀態(tài)。
前理解作為翻譯活動中的心理要素,具有主觀性。前理解通常作為譯者審美判斷的主觀價值尺度;
左右著譯者對原作的領(lǐng)會和理解。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先人為主”心理態(tài)勢對譯者理解的干擾。
例如托爾斯泰的一篇短篇小說,小說寫的是一個商人謀財害命,最終沒有逃脫懲罰的故事。
有的譯者從因果報應(yīng)的角度去理解這篇小說,譯為《天網(wǎng)恢恢》,另一個譯者也從這一角度去理解這篇作品;
譯為《上帝看見了真情,但不馬上報應(yīng)》;第三位譯者照字面意思譯為《上帝看見了真情,但不馬上說出來》。
顯然,幾位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是以自己的前理解作為審美判斷的尺度的。
前兩種譯文帶有漢民族的宗教色彩,反映出譯者的審美趣味和思想傾向。
第三位譯者對原作的理解與前兩位不同,他的譯文比較客觀,貼近原文,這說明他的前理解的心理結(jié)構(gòu)與前兩位譯者不同。
前理解所具有的主觀性,是譯作背離原作的原因之一。翻譯界有一種觀點,認為詩歌切不可由詩人來譯。
也是因為詩人的前理解的心理結(jié)構(gòu)中本來就有許多條條框框,很容易“反認他鄉(xiāng)為故鄉(xiāng)”,失去譯詩的忠實性。
從樂文翻譯的介紹可以看出,譯者的前理解對翻譯效果的影響和制約是顯而易見的。
從接受美學的觀點來看,原作在未接觸譯者之前,對于外國讀者來說,它的意義尚未生成,還潛伏于原作的字里行間。
原作作為一個文學文本,其意義具有不確定性,因而也為譯者留下愈義上的空白。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頭腦中先在的審美觀念、背景材料與原作的語義信息遇合,達到理解和溝通。
——選自:樂文翻譯
樂文翻譯目前是國內(nèi)專業(yè)的翻譯機構(gòu)之一,樂文翻譯秉承“誠信 專業(yè)”的服務(wù)理念,為國內(nèi)外客戶提供一流服務(wù)。了解更多信息:請發(fā)郵箱:abc@lewene.com或直接致電:400-895-6679咨詢。
99%的人還閱讀了: